2016年4月10日 星期日

練習二,謹小慎微

         我一直認為做事必須謹小微慎微,才能避免出差錯,然而這次經歷提醒了我,有時候過分謹慎反倒影響了事情的發展。
         有幾位神色凝重的老師和警員駐足於校門外,似乎在等待著什麼。
         在潮濕的梅雨季節,那一天,食堂是人隐士海的,在上層的課室是空無一人的。我注視著濕漉漉的走廊,小心翼翼地走向課室,取回因為幫老師收集作業而放在位置的餐具。這時,有一個人影從遠處的五乙班課室快速地走向後樓梯,那人影一不小心,便向前摔了一跤。正當我快步前去之際,他迅速地站了起來並鬼鬼祟祟地走向後樓梯,似乎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當我走近之時,我發現地上有一張包膠白色紙張,我很快地意會到那是一張學生證。我檢起這一張學生證,在正面寫著我熟悉的三個字,那是和我要好的同班同學的名字。我並沒有想太多,我將學生證放到他的桌子上,便帶上我的餐具去食堂和同學共進午餐。
         午休完結時,老師要求全校的學生都留在班房。說是在午膳時間後五乙班的一位同學的物件不翼而飛,要檢查所有同學的書包。我立刻聯想到我在走廊目睹的情景,顯然地在午飯時間到過五乙班課室的人,便是這次的疑犯。在午休的時候,我發現學生證主人的手掌上多了一道明顯的新傷痕,而且杏色的長褲上亦多了明顯的兩個黑色污漬,所以我可以確定那一個人影肯定就是他。我沒有指證他就是犯人,因為不想關係因此多出一根刺,如果我指證他,應該就再也做不了朋友了。而且他的前途亦會因此而多多阻礙,作為朋友我不希望這一件事發生。又或許他沒有偷東西,真兇是另有其人。基於這些因素,我認為不能單憑這些推測就指證他是犯人,在沒有得知全部真相以前必須謹慎地行事,而且老師沒有在任何人身上找到屬於那位同學的物件,所以我也沒作任何行動。
        在老師的檢查後,我們所有人都順利地放學了。回到家中,我坐在那簡陋而舒適的木長椅上,注視著窗外的黃昏景色。雨點打在眼前的玻璃上,隨著那似有還無的微風,彷彿流星雨般劃過,然後慢慢地墜落;一點雨水被另一點雨水撞擊,混和為一滴水珠;一滴水珠滑落,騰出了的空間馬上又被無數的雨點補上,密密麻麻的,不知何何時休止,慢慢地我看入迷了。彷彿周圍的時間都停止了,只有那一幅景象是不會停止的,在這時我漫無目的地胡思亂想。遠至天際的邊界,近至自己的周圍。想著想著回到午膳時的這件事,我在心中作了非常多的推測,左思右想了一番後,我決定找那一位同學一問事情究竟。可是,我為了避免他和我的關係因此破裂,所以我選擇在第二日上學時問清楚事情,勸他向老師自首,避免事情發展至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我以為這一切會按照我理想的方向發展。
        但是,事情卻走向惡化。
        在第二天,我們踏著上學的道路,心裡躊躇著如何跟他討論事情,不知不覺間已經走到了校門前,因為種種的因素我還是仍然不敢跟他提起這一件事。直到放學時,我都沒有跟他討論這一件事。如果在一起放學時,看到的校門不是一如以往和平的風景,而是站了幾位神色凝重的警員和老師。在這一幕景象映入眼眶之時,我有一種難以言語的愧疚感,因為我對接下來發生的事已經心知肚明,我們學校的每一個角落安裝了閉路電視,老師們只要在警察的見證下便可以翻查紀錄找出直正的犯人。即使平日不相信宗教的我不禁在心裡向一直被我否認存在的神明許願,希望他們等待的不是他。大概這一刻的我心中不只是希望老師等的不是他,更多的是後悔。盜竊是犯罪行為,不論如何都會留下案底。向老師報告自己所見,又或許勸他自首,在這段時間中我有無數次的機會去防止這一幕的出現,看著朋友和警察的背影越行越遠,越行越模糊。朋友被帶往警局,而我則被留在了懊悔之中。
        原來緊慎並不一定會指引至正確的道路,太過緊慎更是會令人躊躇不前,不敢踏出向前的一步,也許我能跟他開口,事情並不會走向如此的絕地,還尚有轉機,只是老師的干預下再嚴重也只是懲罰了事並不會走向司法程序。在緊慎的思想考以後應該勇往直前,相信自己的判斷而不是躊躇不前,對於自己的判斷有所質疑,該慎重時緊而慎之,該行動時勇往直前,事情才能往自己所期的方向發展,過於緊慎其實相當於袖手旁觀,不但在這些個人事件上,在社會的事件上亦是如此在參於政治上,不但要緊慎思考,看出政客言語端倪,將自己選票投向真正的適合的人選。個人的決定雖然微不足道,但古語有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當一萬,十萬甚至百萬人都能如此去行動,就能令社會走向理想的方向。不單如此一個地方的成功,這樣亦會影響世界的流動。其他地方的人會仿效成功的做法。因此正確地緊慎,行動時大膽才是正確的做法。







2016年3月17日 星期四

練習一半杯水

正面和負面往往在於一念次間,以半杯水為例。有人會慶幸還有一半,但相反地會有人抱怨街下一半,這個例子只是冰山一角,在生活中同類型的例子多如牛毛,我們都耳熟能詳,甚至親歷其境。凡此種種,盡見「一切唯心造」正是一個人的情緒好與壞源於心。不論身處任何劣境,只要能夠正面地面對,有逆轉的餘地,然而如果我們在努力前就被負面思想所擊敗,那麼一切的可能都會變成絕境。

負面的想法儼如重如泰山的巨石,如果我們不把這一顆石頭捨棄,就會失去在天空中飛行的機會。在現實中亦不乏因為被負面思想所佔據;而引致的慘劇,在一宗涉及大埔劍橋老人院虐老的新聞。在事件中,護老員面對巨大的壓力和工作量,護理員在薪金低下但要處理厭惡性工作,並且在沒有得到適當的舒緩、自我調適的情況下,負面思想漸漸侵蝕他們的思想,使他們壟入無可挽救的深淵,使他們將自己的負面情緒發洩向無辜的老人。由此可見,負面的思想不但會令人行為變得惡劣,甚至影響他人。

消除負面的想法的首要條件是保持樂觀的心態。在佛教經典《華嚴經》中,有一句著明的說話「一切唯心造」,提到人有三種業,其中影響行為的就是意業,即是心靈所觀想,所思維的事。心靈意識可以控制,操縱思想、行為和語言。換言之,身體行為及語言活動,都受意識控制,操縱和影響。以發明飛機的萊特兄弟為例,他們以正面的態度面對一次次的失敗,將失敗變成邁向成功的步伐。逐漸修正自己的理論,成功將人類送上新的時代,將地區之間的距離變得不再遙不可及,為人類的進步作出了不可小覷的莫大貢獻。這正正是以正面樂觀的心態,修正行為中的過失,迎來新希望的好例子。如果我們心態是負面的,將會被失敗的陰影纏得泥足深陷,终究將無法改變任何事情。因此心懷光明與希望是我們面對失敗的不二法門。

除了自身的思想重要之外,還要依仗環境的幫助。孟子曾經說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變好,接近壞人可以使人變壞。如果我們總是和思想負面的人打交道會我們的思想都變得負面,相反,如果我們和思想正面的人打交通會受到他們的感染變得正面,例如著名的教育家海倫凱勒她在19個月大的時候患了急性腦充血病,失去了聽覺和視覺。她曾經因此有過負面的情緒和行為,例如打人、不守規矩、破壞東西等。但是,她遇到了充滿正能量的蘇利文老師,蘇利文老師通過她積極心態,成功感染海倫凱勒,令她走上正途。令她將來在慈善關愛事業有莫大的貢獻和影響,海倫凱勒的成功是因為她接近了思想正面的蘇利文老師成功令她在痛苦上脫離,走向成功。所以如果想要消除負面思想,除了改變自己的看法也可以接近思想正面的人甚或向較有人生經濟的師長請求處世之道,使其感染我們。

但是世事波譎雲詭,我們縱可依仗他人、改變自己心態,但同樣要具有放下的境界,才能讓曙光照亮黑暗。在歷史中,不乏才華橫溢之人,例如司馬昭,張良,諸葛亮等,他們在有生之年都能,一展所長,大展鴻圖,成就大業,在一帆風順之下於歷史刻下自己的名號。但是有另一種人,雖然同樣身懷才華,但卻不能一展抱負。其中有著名的李白與蘇軾,但他們卻向後人展示出即使受人忽視和栽贓,同樣能從中開脫、自我開解。在蘇軾的<<前赤壁賦>>中寫道:[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這一句話,可見他對於人生變幻莫測的豁達。世間或現不可掌握的風雲之變,當時誰又能預測年紀輕輕就身為進士的蘇軾,會在時代的巨輪中淪為一介閒職;事實既然已經一錘定音,何不轉移自己的心態,升華達至放下的境界。淨化佔據於心中的黑暗。

正面與負面往往是一念之間,因著種種的環境因素和不可掌握的一切,有時候我們的思想會不自覺地走向負面。讓原本充滿光明的生命,染上了一抹陰影,但是我們能借助自己和他人的幫助,將生命的一切經驗和成功甚至失敗和錯折都成為滋養我們的養分,讓我們能夠從結實的泥土中破土而出。在風雨中,茁壯成長為參天巨木,作為社會的棟樑為社會作出貢獻。

2016年2月24日 星期三

斷章一

斷章一:

在寂靜的晚上,我凝望著漆黑的天空試圖屏息我的呼吸,偏偏心臟卻與我針鋒相對,我越刻意壓制我的心情它越是拼命地跳動,在這寂靜的夜裡肆意跳動,無視我這個主人的命令。

「叮噹」手機的通知音劃破了這一片的靜默,也令我的心臟跳得更加放肆。我操作著我不停抖動的手伸向在枕邊的手機,手指劃過那冰冷的螢幕,看到那黑白分明的信息刻在我的螢幕上,我眼中的事物變得愈來愈矇矓,眼睛的分泌物劃過我的臉龐到達我的脖子,這大概和螢幕中的字句,有著微妙的關係吧。在這個夜裡,我不能入睡......

到了第二天的早上,我勉強地將自己整理了一遍,走上回校的路程,在路上我見到的種種事物彷彿都披上了灰色的衣裳,正當我在品嚐這種不明的遺憾時,在座位,看見她步入了課室,我發現到,她依舊是她,我仍然是我,只是大家的關係變得疏離,或者這樣說,我和她的交集,也許只在我心中留下了點滴,在她心中可能只是和路人相遇同等的小事,不值一提。

「一心,請回答我的問題。」文化堂的老師把我從失落拉到現實。我注視著前方,深怕她轉頭過來,看見如此不堪的我。但是,我這個擔憂是多餘的。經過那天以後,她的目光再沒有投到我這個小丑身上,那怕是我精心設計,機關算盡,上課時乘機說出來的笑話,即使其他同學已經笑得不能自己,但是她仍然是不為所動。恐怕她在內心之中已經和我砍斷了一切的連繫,我的影像無法穿過在她的眼角膜,我的聲音無法在透過她的耳膜,我們之間再沒有掀起任何波瀾,大概我已從她的世界被剔了出來,進入了她的黑名單。

在這之後,我開始沉迷電子遊戲,渴望以此作為麻醉藥,忘掉這種不快。在開始時能將所有不快宣洩到遊戲之一,但是隨之而來的是缺失感。

那一晚,我腦昏腦脹地注視著電腦螢光幕上的遊戲人物,我彷彿在一瞬間,看見了她的身影,當我回過神來發現其實只是我個人的幻想。[我太累了。]我對自己說著。我關掉那扣人心弦的電腦,走向那堆滿了衣服的床,張開雙手直接就躺了下去,看著那漆黑晚空中的唯一一顆閃閃生輝的星宿,思考著最近的種種。想著想著,我記起了由始至終的目的,只是填補我那空虛的心靈。不知從何時開始,我的心就穿了一個孔,剛開始的時候我以為是肚子餓,便飽餐一頓,但我發現即使把我的胃撐得圓滾滾的,心中的空洞仍然是沒有絲毫被填滿的跡象。這種空虛的缺失感在遇到她的時候,大概被我遺忘了,到了近期,又重新被提起了。

序章

序:

在生活之中我有時偶發異想,湧現寫作的衝動,湧現的衝動像海中的巨浪一樣,衝擊我的內心,但是,就算滔天巨浪終究會平息.經過一天的辛勞,巨浪會變成湖中的漣漪,到每天的早上大海的海水又會水平如鏡,滔天的巨浪終究什麼也沒有留下,為了截取那一點漣漪,隨筆一則似乎是唯一的手段,但是所謂人生如戲,又怎能確保,人生每天都會上演相同的電影呢?
所以這隨筆又稱為斷章
這些文章可能比較粗糙,因為這是我作練筆,為主要目的所寫

個人介紹:

2017年DSE應考生